□记者 张培军 张 丹
时间追溯到2012年夏,新义矿业一派生机景象。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杜留群满怀希望前来报到。
“小杜,你学历高,就留在机关工作吧。”矿领导殷切地说。
“我学的是安全工程专业,价值应体现在井下,实践这一课得补上。”杜留群坚决申请去一线锻炼。不久,他到掘进一队当上了一名技术员。
刚到队里,看到工友们风风火火地干,他告诫自己:“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。自己一定要补齐短板,干出个样子。”于是,班中别人干什么,他就干什么。抬工字钢,他咬着牙,从不叫累;清煤时,手上起了泡,也强忍着,从不叫疼。很快,他融入了井下的大集体,并牢牢掌握了实践要领。
理论与实践的对接,让杜留群发挥出自己的优势,先后编写了多项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,对队里的施工作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。
从掘进队到综采队,又到采煤队,杜留群对生产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,并为矿上制订各种安全制度措施80余项,提出有效建议100余条。
一年时间很快过去。2013年夏,正当杜留群工作干得起劲儿的时候,他的未婚妻刘丽丽也研究生毕业。这下,杜留群犯了难。未婚妻愿意跟随自己到矿上吗?如果自己离开矿井,就辜负了矿上的关爱和期望,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。
“真是让我激动不已!为了我的事业,丽丽作出到煤矿与我一起奋斗的选择!”杜留群回想起当时的情景,感慨地说。
在刘丽丽完成学业,扎根矿山后,杜留群没了后顾之忧,一心一意在“五小”成果发明上狠下功夫。“煤矿要走科技创新之路,我要做科技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。”
新义矿业是瓦斯突出矿井,回采工作面每推进5米,就要在工作面打70个瓦斯钻孔来预抽瓦斯。在一次施工中,杜留群看到不断增加的瓦斯浓度影响到回采进度和煤炭产量,就想:把封孔器改进一下,能降低瓦斯赋存,提供安全保证。说干就干。他反复琢磨、仔细分析,经过两次改进实验,提高了封孔效果。原以为这样就算成功了,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当经过技改的封孔器打到煤墙后,拉着管子拔的时候,封孔器却留在了煤墙里。升井后,不甘心的任留群决定再到工房琢磨琢磨。他看到废旧溜子链环时,忽然来了灵感:在封孔器上加半个溜子链环,抽放完毕后,直接拽着溜子链环就能完全拔出。经过改进,瓦斯封孔器不仅使用方便,而且将瓦斯浓度从原来的近0.7%降低到了0.3%。
技改的成功,激发了杜留群搞科技创新的热情。2014年,他的三项“五小”创新成果被矿上收购。他本人先后获得矿安全先进个人、生产先进个人、年度优秀工作者。同样,刘丽丽也不甘示弱,出色的工作表现使她获得矿优秀青年监督员称号。
如今,两位研究生职工在矿上安了家。当记者问他们选择干煤矿是否后悔时,杜留群说:“选择了煤矿,就不后悔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