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约+创新=发展
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董事长、党委书记陈祥恩谈刘金玉精神
来源:中国煤炭报 时间:2014.9.24 记者:刘耀平
9月22日下午,河南能源化工集团董事长、党委书记陈祥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,就刘金玉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精神,以及这些精神对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影响表达了看法。他认为,节约+创新=发展。
陈祥恩说,刘金玉精神的可贵之处,在于他坚持天天过“节”——在修旧利废的平凡岗位上坚守26年,天天收捡废料,天天修旧利废,天天节约,这不是一般职工能够做到的。
“刘金玉的勤俭节约精神有个特点,就是不拒小‘节’——除修旧利废各种设备和零部件,节约大量资金外,他对一些小材料也不放过,从螺丝、螺母、电缆钩、半截管子、断裂的管卡、挂着道钉的夹板到碎角铁和钢筋头儿,他都要捡起来,除锈更新后再复用。这种以矿为家、勤俭持家的精神,是我们煤矿当前最为需要的。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27万职工,要是每个职工都像刘金玉这样勤俭、这样顾‘家’,那会是一种什么局面?”陈祥恩说。
节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,是一种品质素养和美德。在煤矿各个岗位、各个环节的日常工作中,职工或多或少、自觉不自觉地会有浪费材料的现象。陈祥恩表示,所以节约不是“可做与不可做”,而是“想做还是不想做”。节约就像一口井,越是深挖,财富的源泉就会不断汇聚。坚持做到了就会滴水成河、聚沙成塔;不做就会跑冒滴漏,涓流成海,甚至造成“千里长堤溃于蚁穴”的后果。
刘金玉懂得这些道理,他知道“一块煤核儿一块炭,积少成多煮熟饭”。所以他看到浪费现象就“心里起急”。他不会把节俭当成麻烦、负担和多余的事情,而是把节俭当成创造价值、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机会,从中享受成功的充实与愉悦,并且逐步形成了习惯。他天天坚持,集腋成裘,年年都为矿上节约数百万元的材料费。
“刘金玉还有个特点:他不但自己能长期坚持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,而且刻苦自学、勤奋钻研,带动大家一起行动,在岗位上不断改革、创新。这就把勤俭节约升华到更高一个层次,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节省人力、物力,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”陈祥恩说。
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向刘金玉学习。陈祥恩认为,这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:无论社会怎么发展、经济形势怎样变化,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的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。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,这种精神更需要充分继承并发扬光大。所以,需要更多个“刘金玉”。集团27万职工行动起来,都把企业当成“家”来过日子,节约、节流、创效,必将形成一种奋斗、进取的风尚,也会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效益。只有把继承发扬传统和创新进取结合起来,才能推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。